匠心妙手唤春回 自贡三大博物馆修复藏品静待文旅复苏

2020-05-06 17:24:46    来源:今日川南
63.6K

日前,自贡三大博物馆——盐史馆、恐龙馆、彩博馆重新开门迎客。而在此前,沉寂两个月之久的博物馆闭馆不停业,修炼“内功”,相继开展文物修复、化石修理及彩灯维保等纯手工技术修复工程,为自贡接下来的文旅恢复及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增砖添瓦。

盐史馆首次大修古籍

315册清代和民国藏本“焕发新生”

前不久,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完成建馆以来首次大规模古籍系统修复工程。315册不同程度损坏的文物古籍修旧如旧,曾经“病入膏肓”的古籍“焕发新生”,重新被送回那一排排书架,接受时光的雕刻。

3月16日下午,当文物保管员小兰端出修复前后的古籍放到桌上对比那一刻,着实让人惊叹。时间让大量古籍“病”得不轻,可匠心独具的修复师们总有妙手回春的技法,如同修补时光一般,把濒临消失的记忆拉扯回来。翻开修复完工的一册《太平寰宇记》,尽管密布的虫洞还在,但经过托纸、喷水压平、折页、捶平、重新装订等修复工序后的这本古籍,已能正常翻阅。

“在相同的保护条件和环境之下,气候条件不同,保存的效果就会有差异。”盐业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李敏告诉记者,由于自贡地区空气湿度相对较大,酸性相对较高,古籍不同程度出现枯叶状焦脆现象,酸化严重。其次是虫蛀和脱线。修复前,有的破损严重得无法揭开。记者看到,文保人员端出的未修复古籍,泛黄的书页酸化、虫蛀,千疮百孔仿佛一碰就会碎掉。

修复前 (1).JPG
图:修复前的古籍

修复后.JPG
图:修复后的古籍

给古书治病,需要心细如发,慢工出细活。一般来讲,古籍修复分为准备、修整和复原三个环节。仅仅在准备阶段,就得做好科学检测、分析、核查、分解书籍、揭书页、配纸、染色、去污等多道工序。“如果是酸化,就得脱酸;如果是虫蛀,就得补上;如果是粘连,就要设法揭开……”李敏细数古籍修复的细节,工序可谓多如牛毛。“得分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损坏,然后对症下药,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当一册古籍因受潮或水浸等原因,在长期重物压力之下形成严重粘连或硬邦邦的书砖,则无法用常规技术揭页,必须根据其纸质灵活修复。“要是纸张拉力较好,就可以先闷润,再揭开;要是纸张较脆,就适用蒸汽揭法。”李敏说。

修复前后对比.JPG
图:修复前后对比

一本古籍,记载一段旧时光。此次修复的315册馆藏古籍,大多为清代和民国藏本,为盐史馆珍贵藏品,有《明史稿》清敬慎堂刻本、《蜀典》清刻本,有《四川盐法志》《富顺县志》清光绪八年(1885)刻本,还有民国八年大安盐厂长发井岩口簿、民国时期井灶银钱货物流水账册等,它们都是盐都自贡珍贵的文物。

修理修复还原恐龙原貌

恐龙馆深藏化石“雕刻家”

恐龙博物馆一隅,远离外界的喧嚣,馆员胡晓冬在板凳上一坐就是半天。手持气动修理钻头,他正在对一块恐龙尾椎化石进行修理。如钢笔尖一般细的钻头嗞嗞作响,在包裹化石的围岩上划出密密的细线。沿着骨骼走向,如此反复钻动不知多少次,一块化石才能成功从包裹的围岩中全部分离出来,突显自己的身姿。

IMG_8422.JPG

“天天盯着弄,估计得花上近两个月时间。”在化石修理岗位上工作十余年的胡晓冬说,手头这块已露出骨骼基本形状的化石,已经修了好些日子了。由于外面包裹的围岩较为厚实,岩层质地较硬,面积不足半平米的这块化石处理起来很是费时。每次修理化石,胡晓冬都会戴上护目镜和口罩,开启吸尘设备,全身心投入到钻头触碰的那一个个点和一条条线上。“难就难在要把每块化石的关键特征修理出来。”同时担任藏品管理员的胡晓冬感触太深,他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化石修理人员,必须得学习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在他工作台后面的墙壁上,一幅恐龙骨骼结构示意图赫然悬挂。

记者留意到,摆放在修理室平台上的大多数化石,已露出骨骼的基本形态,一眼就能让人认出“那是化石”。而还未经修理的化石,几乎全隐藏在围岩里,就一点儿也不起眼了。修理室角落的储存箱里,一堆不起眼的石块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像胡晓冬一样的匠人修理打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博物馆人流如织的背后,总有那么一些人,不问时间,埋头深作。

从化石修理的特写镜头里拉回来,人们还对“恐龙化石是怎样‘走’进博物馆的”这样一些宏大的问题,充满了好奇。记者探访恐龙博物馆研究室,寻找答案。

“找化石、挖化石、修理保护、研究命名、复原装架,最后才是陈列展示。”3月18日上午,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江山正在给年轻的解说员们做全面科普,经历以上流程,恐龙化石才能来到游客的眼前。

IMG_8426.JPG

化石挖掘出来后往往是残损的,修理修复成了必修课。边走、边听、边看,江山一路解答,娓娓道来——“化石的修理其实是一个耐心细致的技术活,修理师就像雕刻家一样,一点一点地剔除多余的围岩,露出化石真实的面目,最终据此可以还原恐龙全貌。”

在此前闭馆的一段日子里,恐龙馆的化石修理师们不仅埋头“雕刻”,大批馆员还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给面积约1350平米的遗址厅进行了大扫除。历经一定时间,遗址厅难免出现灰尘的沉积。工作人员做完清理工作后,还为包括围岩在内的整个遗址厅喷涂上了新型纳米保护材料,以防氧化和风化。

令人兴奋的是,2019年,恐龙馆向社会征集的152件化石标本全部落户馆内。其中,所征集到的白垩纪胚胎恐龙蛋化石和琥珀化石标本(包括昆虫、植物和羽毛等),不仅增加了该馆藏标本的数量和类型,有效地弥补了多年来这类标本的匮乏,还为今后的基本陈列、专题展出和对外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展品。

它们最怕灰尘沉积

馆员定期为文物灯具“挠痒痒”

用三四米长的鸡毛掸子,给眼前巨大的瓷器宫灯王“挠痒痒”,是陈建平和陈焰每个月必须打卡的工作。在中国彩灯博物馆二楼展厅里,这座用了六万件瓷器餐具以棉线精心捆扎而成的巨大宫灯,泛着瓷器温润的光泽,风彩依旧,让人震撼。它通体不用胶粘、不用钉连,庄严、肃穆,令人叫绝。

IMG_8644.JPG

而彩灯的“保鲜”,源自幕后的保养——由于宫灯王高约十米,每次掸灰尘,陈建平和陈焰都需要仰着头好一阵儿,轻轻扫动,如此反复数次,避免对“年事已高”的馆藏彩灯造成伤害。在对下半部分进行清扫后,他们还得来到上一层楼,够着手挥着鸡毛掸子扫尘。“这个灯有部分位置是悬吊部件,所以力道要适当,掌握住火候,才能够防撞防碎。”陈建平说。

IMG_8676.JPG

“所有馆藏文物灯具最怕的是灰尘。”博物馆展陈社教部主任侯梅一边带着记者踱步展厅,一边介绍着关于文物灯具的保存保养要点。在3月13日有序开馆以前,博物馆对所有陈列的文物灯具进行了全面清理及梳理登记,对破损灯具进行了修复。对于这里的每一盏灯来说,除了定期必须做的除尘工作以外,还有一系列专业的技术维保工作要做。“时间一长,用于捆扎的绵线难免出现断线,这就需要日常维护、维修、保养,随时留意电线是否存在隐患。”侯梅介绍,博物馆还会定期对见证自贡灯会悠久历史的 “五皇灯会”石碑、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等文物进行防风化保养。

IMG_8689.JPG

来到博物馆三楼的特殊工艺材料彩灯展厅,红辣椒、瓷器、药瓶、蚕茧、光碟、竹编、玻璃吹塑等经典彩灯,表现了自贡现代彩灯的独特魅力,以及自贡人对彩灯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这也是陈建平和陈焰每月必打卡地。他们或用毛巾,或持软刷,或拿鸡毛掸子,悉心呵护着“自贡骄傲”。眼前,陈焰正在对一座用蚕茧制作的灯组进行除尘。被取名为“丹凤朝阳”的蚕茧灯点亮之时,身披30多万个蚕茧的灯身鲜亮照人,蚕茧做为凤凰的羽毛,被制灯匠人们精心贴制,栩栩如生。两位护灯人告诉记者,蚕茧灯为自贡灯会首创。尽管蚕茧在制作时经过防水处理,但灰尘依然是蚕茧的天敌,须高频清扫,心细如发。

记者了解到,受条件限制,自建馆以来,彩灯博物馆的馆藏灯具大多为祼露展陈。目前,该馆正在拟写改造陈列大纲,积极改进陈列方式,争取让珍贵的藏品以最新、最科学的展陈方式在参观者面前亮相。

(来源:自贡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 友情链接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四川诗酒年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蜀ICP备20006313号

今日川南网,专注川南城市群综合资讯发布

关于我们 | 人员查询 | 法律顾问:合作交流:QQ2739031423 | 本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0-2513557 | 刊登广告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